香港警隊的職級及職能編制
處長級(Commissioner Level)
======================
1警務處處長 (Commissioner of Police, CP)
2 警務處副處長 (Deputy Commissioner of Police, DCP)
3 警務處高級助理處長 (Senior Assistance Commissioner of Police, SACP)
4 警務處助理處長 (Assistance Commissioner of Police, ACP)
警司級(Superintendent Level)
=====================
5 總警司 (Chief Superinterdent of Police, CSP) 通常是部 or 區指揮官
6 高級警司 (Senior Superinterdent of Police, SSP) 通常是部 or 區副指揮官
7 警司 (Superinterdent of Police, SP) [俗稱:水泡] 通常是總部單位 or 分區指揮官
督察級 (Inspector Level)
==================
8 總督察 (Chief Inspector of Police, CIP) [俗稱:三粒花 / 大幫] 通常是總部單位副主管 or 分區副指揮官
9 高級督察 (Senior Inspector of Police, SIP) [俗稱:二粒一辦] 小隊指揮官
10 督察 (Inspector of Police, IP) [俗稱:二粒花] 小隊指揮官
11 見習督察 (Probationary Inspector of Police, PI) [俗稱:一粒花] 小隊指揮官
員佐級 (Rank & File)
===============
12 警署警長 (Station Sergeant, SSGT) [俗稱:時沙] 小隊指揮官 or 小隊副指揮官
13 警長 (Sergeant, SGT) [俗稱:沙展 / 三柴] 分區指揮, 車輛指揮
14 高級警員 (Senior Police Constable, SPC) [俗稱:一柴]
15 警員 (Police Constable, PC)
* 學警 (Recuited Police Constable, RPC) [在學堂受訓期間, 未正式成為真正警察]
2009年4月13日星期一
超好笑的msn暱稱
超好笑的msn暱稱
*平生不識朝河蘭,就稱痴漢也枉然
*肝若差人生是黑白,肝若好考卷是空白
*為什麼搭訕我的是小白胖妹不是小白辣妹
*何謂早睡早起?就是今天早上睡,隔天早上起床
*正當我準備在電腦前面展開練習的時候...突然間一片黑暗...靠北喔...停電啦...
*賣女孩的小火柴
*白目不是病,白起來要人命
*薏仁做事薏仁湯,小叮做事小叮噹
*我可以為兄弟兩肋插刀,但是我會為女人插兄弟兩刀
*帥...有什麼用...還不是被卒吃掉!
*無心插柳柳橙汁
*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誰碰我衣服,我砍他手足,誰碰我手足,我穿他衣服
*大便的離去,是馬桶的追求?還是肛門的不挽留?............^_^|||
*msn顯示線上的有80%是離開,顯示離開的有80%在線上
*紅綠燈不是參考用 是照明用的
*鑽石恆久遠 一顆就破產
*乳搖知馬力-日久變人妻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雞雞
*人生自古誰無屎 有誰大便不用紙 若君不用衛生紙 除非汝是用手指
*飯後一跟煙,快快上西天
*八歲的女孩應該講故事讓她睡覺;
十八歲的要講故事騙她和你睡覺;
二十八歲的不用講自動和你睡覺;
三十八歲的她會講故事騙你和她睡覺;
四十八歲的要講故事避免和她睡覺!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你迴轉阿...
*聾子聽到啞巴說瞎子看到鬼
*本草綱目有記載~腦殘、白目沒得醫!!
*本人拒絕任何一夜情的邀約, 否則請妳馬上滾......滾到我床上
*汝父久未贊汝,汝不知吾足著幾番
*您已在其他電腦登入Messenger,請按一下這裡重新登入。
*遠眺望山....看山小... 登高視水....真水小...
*不管電腦多進步, 效能多高, 微軟就是能讓他跑起來像386
*安西教練:「三井,你負責投外線!內線就交給趙建銘了!」
*人不後悔不是人,不會後悔就是神
*要抄的筆記宛如馨竹難書般,使我的手快要音容苑在
*平生不識朝河蘭,就稱痴漢也枉然
*肝若差人生是黑白,肝若好考卷是空白
*為什麼搭訕我的是小白胖妹不是小白辣妹
*何謂早睡早起?就是今天早上睡,隔天早上起床
*正當我準備在電腦前面展開練習的時候...突然間一片黑暗...靠北喔...停電啦...
*賣女孩的小火柴
*白目不是病,白起來要人命
*薏仁做事薏仁湯,小叮做事小叮噹
*我可以為兄弟兩肋插刀,但是我會為女人插兄弟兩刀
*帥...有什麼用...還不是被卒吃掉!
*無心插柳柳橙汁
*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誰碰我衣服,我砍他手足,誰碰我手足,我穿他衣服
*大便的離去,是馬桶的追求?還是肛門的不挽留?............^_^|||
*msn顯示線上的有80%是離開,顯示離開的有80%在線上
*紅綠燈不是參考用 是照明用的
*鑽石恆久遠 一顆就破產
*乳搖知馬力-日久變人妻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雞雞
*人生自古誰無屎 有誰大便不用紙 若君不用衛生紙 除非汝是用手指
*飯後一跟煙,快快上西天
*八歲的女孩應該講故事讓她睡覺;
十八歲的要講故事騙她和你睡覺;
二十八歲的不用講自動和你睡覺;
三十八歲的她會講故事騙你和她睡覺;
四十八歲的要講故事避免和她睡覺!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你迴轉阿...
*聾子聽到啞巴說瞎子看到鬼
*本草綱目有記載~腦殘、白目沒得醫!!
*本人拒絕任何一夜情的邀約, 否則請妳馬上滾......滾到我床上
*汝父久未贊汝,汝不知吾足著幾番
*您已在其他電腦登入Messenger,請按一下這裡重新登入。
*遠眺望山....看山小... 登高視水....真水小...
*不管電腦多進步, 效能多高, 微軟就是能讓他跑起來像386
*安西教練:「三井,你負責投外線!內線就交給趙建銘了!」
*人不後悔不是人,不會後悔就是神
*要抄的筆記宛如馨竹難書般,使我的手快要音容苑在
清朝歷史上12個皇帝
清朝歷史上12個皇帝
清朝皇帝大多勤於政事,可是經歷康熙、雍正、乾隆盛世後,開始步入中衰。鴉片戰爭失敗,暴露了滿清的衰弱,清政府既要應付列強相繼入侵,又需面對太平天國等內憂。有志之士深明自強重要,先後推行洋務運動、維新運動等變法,不過終告失敗。隨著民族危機愈趨嚴重,反清情緒高漲,革命運動紛紛出現,清朝終於在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後覆亡。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從順治元年到宣統三年,即公元1644 -1911年,統治中國達268年之久。其間共經歷了十個皇帝,計有順治、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十朝,除了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沒有修建陵園,其餘九位皇帝分別在河北省遵化及易縣建造了兩處規模宏大的陵園,稱為清東陵和清西陵,最主要的是因為這兩座陵園分別位於北京的東北和西南方,因而命名。
1、努爾哈赤(入關前的皇帝)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不屈奮起,以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稱王」。他率領八旗子弟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不餒,以勇捍立威,受部眾擁戴,歷時30多年,統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萬曆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努爾哈赤兵勢漸強,勢力日增,萬曆四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師征明,開始了為清王朝的建立艱苦創業。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典冊中,他的英明和業績將與世長存。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中,大敗而回並受傷,於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終年68歲,葬於瀋陽城東,稱之「福陵」。廟號「太祖」。
2、皇太極(入關前的第二位皇帝)
愛新覺羅。皇太極,是清朝開創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其母葉赫那拉氏。皇太極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寧遠戰敗身亡後即後金汗位,在位17年,卒於清崇德八年(1643)。廟號「太宗」。
即位不到十年,他統一整個東北,並南下朝鮮,西征蒙古,屢挫大明官兵。天聰十年(1636)四月,改稱帝號,建立起關東一統的大清帝國,將族名改稱「滿洲」。他雄心勃勃地揮師西進,兵鋒所指,京畿震驚。經過松錦兩次決戰,盡殲明軍精銳,山海關外,僅存寧遠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極博覽群史,氣度恢弘,軍事上有勇有謀,政治上極富開拓精神,既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又十分嚮往漢族文化,興利除弊,優禮漢官,勘稱「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的創業之君。他促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1、順治
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生於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瀋陽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於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
順治即位後,由叔父多爾袞輔政。順治七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塞外。14歲的福臨提前親政。順治帝天資聰穎,讀書勤奮,他吸收先進的漢文化,審時度勢,對成法祖制有所更張,且不顧滿洲親貴大臣的反對,倚重漢官。為了使新興的統治基業長治久安,他以明之興亡為借鑒,警惕宦官朋黨為禍,重視整飭吏治,注意與民休息,取之有節。但他少年氣盛,剛愎自用,急噪易怒,當他寵愛的董妃去世後,轉而消極厭世,終於匆匆走完短暫的人生歷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歷史上唯一公開歸依禪門的皇帝。
2、康熙
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奮好學,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統一台灣,平定准葛爾叛亂等一系列軍事行動中或御駕親征,或決勝千里,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慎選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等行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燁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並不美滿,諸皇子奪儲之爭,使他心力憔悴。
玄燁儘管是以為勵精圖治,關心民生的好皇帝。當然,作為站在歷史潮流前面,引導國家,民族快速進步的偉大人物,他則遜色得多了。
3、雍正
雍正帝胤禎,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歲的胤禎繼承帝位,在位13年,死於圓明園。廟號世宗。
胤禎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會出現停滯的形式下登上歷史舞台的。複雜的社會矛盾,為胤禎提供了施展抱負和才幹的機會。他有步驟地進行了多項重大改革,高瞻遠矚,又惟日孜孜,勵精圖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為後代的乾隆打下了紮實雄厚的基礎,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他的歷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遜色。儘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統治嚴酷,但比起他的業績來,畢竟是次要的。
4、乾隆
乾隆帝弘歷,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卒於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乾隆即位之初,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平定叛亂等一系列活動中,充分體現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嚮慕風雅,精於騎射,筆墨留於大江南北,並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匯。
但乾隆為人重奢靡,晚年時國庫財用耗竭,並重用貪官和紳,以至農民起義在其晚年也已層出不窮,是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敗的標誌。
5、嘉慶
嘉慶帝喁琰,清高宗弘歷的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嘉慶帝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他親政後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於改變乾隆後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之勢。從嘉慶帝個人來說,他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藥方,對一大批「尸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於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此後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
6、道光
道光帝綿寧是清朝入關後的帝六代皇帝,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於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儉德著稱。他處於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守其常而不知其變」。來自東南海上的鴉片流毒和英軍入侵,使他寢食不安。他想嚴厲禁煙,也曾下決心抗擊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國來自何方,不知殖民主義為何物。平素無知人之明,臨危無應變之策,以至戰守茫然,毫無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頓足歎息,結果忍辱接受英國的城下之盟,簽定了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江寧條約》。
道光帝柄政30年。朝綱獨斷,事必躬親,但內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運,禁煙等均無起色。勤政圖治而鮮有作為,正是他一生的悲劇所在。
7、咸豐
咸豐帝奕寧,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圓明園。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咸豐即位時,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紫荊山前金田村爆發。接踵而來的又有英法聯軍之役,迫使咸豐逃往熱河承德。咸豐在位11年,民怨沸騰,並不任戰,「大局糜爛,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籌莫展,於是沉湎於聲色,縱慾自戕,臨死前兩天還傳諭「如意洲花唱照舊」。
志高才疏的咸豐帝陷於祖宗的框框之中,終未能跨過著一門檻,帶者無窮的憂慮,去了那個沒有憂慮的世界。
8、同治
同治帝載淳是咸豐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於咸豐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親政。次年卒,年19。廟號「穆宗」。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間,清朝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等一系列的農民起義。也辦了一些所謂的「洋務新政」。但這些與同治皇帝都沒多大關係。當時的統治者實際上是慈禧。載淳幼年是一個少不更事的頑童,親政以後,作為一個青年皇帝,確實是辜負了朝野上下對他的殷切
9、光緒
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後被指定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緒十三年病死,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於河北易縣崇陵。
光緒帝19歲親政,他富有年輕人的進取精神,願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國之君」,積極支持變法,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光緒帝沒有勇氣衝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慼慼,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時,慈禧只好挾光緒帝倉皇逃到西安。義和團運動後,各地反清武裝起義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清王朝瀕於覆滅的邊緣。
期望。親政兩年後,死於天花。
10、宣統
愛新覺羅·溥儀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於北京什剎海邊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勢,終年61歲。著有自轉《我的前半生》。
宣統帝即位三年,孫中山倡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條件日趨成熟,清王朝的敗亡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清庭只得以光緒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統的名義頒發退位詔書。
1931年溥儀在侵華日軍策劃下被挾持至東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權「滿洲國」執政。日軍戰敗後被服,經改造,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協委員。
清朝皇帝大多勤於政事,可是經歷康熙、雍正、乾隆盛世後,開始步入中衰。鴉片戰爭失敗,暴露了滿清的衰弱,清政府既要應付列強相繼入侵,又需面對太平天國等內憂。有志之士深明自強重要,先後推行洋務運動、維新運動等變法,不過終告失敗。隨著民族危機愈趨嚴重,反清情緒高漲,革命運動紛紛出現,清朝終於在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後覆亡。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從順治元年到宣統三年,即公元1644 -1911年,統治中國達268年之久。其間共經歷了十個皇帝,計有順治、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十朝,除了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沒有修建陵園,其餘九位皇帝分別在河北省遵化及易縣建造了兩處規模宏大的陵園,稱為清東陵和清西陵,最主要的是因為這兩座陵園分別位於北京的東北和西南方,因而命名。
1、努爾哈赤(入關前的皇帝)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不屈奮起,以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稱王」。他率領八旗子弟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不餒,以勇捍立威,受部眾擁戴,歷時30多年,統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萬曆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努爾哈赤兵勢漸強,勢力日增,萬曆四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師征明,開始了為清王朝的建立艱苦創業。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典冊中,他的英明和業績將與世長存。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中,大敗而回並受傷,於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終年68歲,葬於瀋陽城東,稱之「福陵」。廟號「太祖」。
2、皇太極(入關前的第二位皇帝)
愛新覺羅。皇太極,是清朝開創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其母葉赫那拉氏。皇太極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寧遠戰敗身亡後即後金汗位,在位17年,卒於清崇德八年(1643)。廟號「太宗」。
即位不到十年,他統一整個東北,並南下朝鮮,西征蒙古,屢挫大明官兵。天聰十年(1636)四月,改稱帝號,建立起關東一統的大清帝國,將族名改稱「滿洲」。他雄心勃勃地揮師西進,兵鋒所指,京畿震驚。經過松錦兩次決戰,盡殲明軍精銳,山海關外,僅存寧遠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極博覽群史,氣度恢弘,軍事上有勇有謀,政治上極富開拓精神,既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又十分嚮往漢族文化,興利除弊,優禮漢官,勘稱「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的創業之君。他促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1、順治
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生於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瀋陽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於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
順治即位後,由叔父多爾袞輔政。順治七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塞外。14歲的福臨提前親政。順治帝天資聰穎,讀書勤奮,他吸收先進的漢文化,審時度勢,對成法祖制有所更張,且不顧滿洲親貴大臣的反對,倚重漢官。為了使新興的統治基業長治久安,他以明之興亡為借鑒,警惕宦官朋黨為禍,重視整飭吏治,注意與民休息,取之有節。但他少年氣盛,剛愎自用,急噪易怒,當他寵愛的董妃去世後,轉而消極厭世,終於匆匆走完短暫的人生歷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歷史上唯一公開歸依禪門的皇帝。
2、康熙
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奮好學,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統一台灣,平定准葛爾叛亂等一系列軍事行動中或御駕親征,或決勝千里,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慎選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等行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燁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並不美滿,諸皇子奪儲之爭,使他心力憔悴。
玄燁儘管是以為勵精圖治,關心民生的好皇帝。當然,作為站在歷史潮流前面,引導國家,民族快速進步的偉大人物,他則遜色得多了。
3、雍正
雍正帝胤禎,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歲的胤禎繼承帝位,在位13年,死於圓明園。廟號世宗。
胤禎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會出現停滯的形式下登上歷史舞台的。複雜的社會矛盾,為胤禎提供了施展抱負和才幹的機會。他有步驟地進行了多項重大改革,高瞻遠矚,又惟日孜孜,勵精圖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為後代的乾隆打下了紮實雄厚的基礎,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他的歷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遜色。儘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統治嚴酷,但比起他的業績來,畢竟是次要的。
4、乾隆
乾隆帝弘歷,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卒於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乾隆即位之初,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平定叛亂等一系列活動中,充分體現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嚮慕風雅,精於騎射,筆墨留於大江南北,並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匯。
但乾隆為人重奢靡,晚年時國庫財用耗竭,並重用貪官和紳,以至農民起義在其晚年也已層出不窮,是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敗的標誌。
5、嘉慶
嘉慶帝喁琰,清高宗弘歷的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嘉慶帝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他親政後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於改變乾隆後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之勢。從嘉慶帝個人來說,他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藥方,對一大批「尸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於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此後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
6、道光
道光帝綿寧是清朝入關後的帝六代皇帝,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於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儉德著稱。他處於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守其常而不知其變」。來自東南海上的鴉片流毒和英軍入侵,使他寢食不安。他想嚴厲禁煙,也曾下決心抗擊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國來自何方,不知殖民主義為何物。平素無知人之明,臨危無應變之策,以至戰守茫然,毫無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頓足歎息,結果忍辱接受英國的城下之盟,簽定了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江寧條約》。
道光帝柄政30年。朝綱獨斷,事必躬親,但內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運,禁煙等均無起色。勤政圖治而鮮有作為,正是他一生的悲劇所在。
7、咸豐
咸豐帝奕寧,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圓明園。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咸豐即位時,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紫荊山前金田村爆發。接踵而來的又有英法聯軍之役,迫使咸豐逃往熱河承德。咸豐在位11年,民怨沸騰,並不任戰,「大局糜爛,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籌莫展,於是沉湎於聲色,縱慾自戕,臨死前兩天還傳諭「如意洲花唱照舊」。
志高才疏的咸豐帝陷於祖宗的框框之中,終未能跨過著一門檻,帶者無窮的憂慮,去了那個沒有憂慮的世界。
8、同治
同治帝載淳是咸豐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於咸豐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親政。次年卒,年19。廟號「穆宗」。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間,清朝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等一系列的農民起義。也辦了一些所謂的「洋務新政」。但這些與同治皇帝都沒多大關係。當時的統治者實際上是慈禧。載淳幼年是一個少不更事的頑童,親政以後,作為一個青年皇帝,確實是辜負了朝野上下對他的殷切
9、光緒
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後被指定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緒十三年病死,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於河北易縣崇陵。
光緒帝19歲親政,他富有年輕人的進取精神,願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國之君」,積極支持變法,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光緒帝沒有勇氣衝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慼慼,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時,慈禧只好挾光緒帝倉皇逃到西安。義和團運動後,各地反清武裝起義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清王朝瀕於覆滅的邊緣。
期望。親政兩年後,死於天花。
10、宣統
愛新覺羅·溥儀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於北京什剎海邊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勢,終年61歲。著有自轉《我的前半生》。
宣統帝即位三年,孫中山倡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條件日趨成熟,清王朝的敗亡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清庭只得以光緒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統的名義頒發退位詔書。
1931年溥儀在侵華日軍策劃下被挾持至東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權「滿洲國」執政。日軍戰敗後被服,經改造,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協委員。
甲骨文是誰發現的?
甲骨文是誰發現的?
什麼叫甲骨文?所謂甲,就是龜甲;骨,主要指獸骨。古人迷信,常用甲骨占卜凶吉。占卜以後,往往在甲骨上面寫刻或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這便叫做「甲骨文字」,簡稱為「甲骨文」。這種文字還有其他許多種叫法。如「龜甲文」、「龜版文」、「契文」、「甲骨刻文」。「甲骨刻辭」、「貞卜文」、「卜辭」、」「殷虛書契」等等.但自從陸懋德於1923年發表《甲骨文之歷史及其價值》之後,便約定俗成,多數學者統稱「甲骨文」了。這種文字真實地記錄了中華民族的早期歷史進程,它和古代埃及的紙草文書、巴比倫的泥版文字以及印第安人的瑪雅文字一樣,是整個人類的文化瑰寶。如今,甲骨文學已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
甲骨文雖是我國3000年之前的文字,但人們親眼看到這種古老的文字實物距今卻還不到
100年,而且圍繞著誰是最早的發現者以及何人將其斷定為商代遺物,展開了饒有趣味以至成為一樁尚未了結的遺案。
說到甲骨文的發現,有人或許會不加思索地想起這樣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清朝末年,確切地說是1899年,北京有個叫王懿榮的官員患病,遂清太醫診治。太醫給他開了一張處方,其中一味藥是「龍骨」。王懿榮馬上打發家人到宣武門外菜市口達仁堂購藥。藥拿回家後,王懿榮逐一審視,當他無意間發現「龍骨」上刻有一種和篆文相似的文字時,禁不住大吃一驚。因為,王懿榮是一個造詣頗深的金石學家,他意識到這種文字肯定有價值。於是,尋根剖底,查明來歷,又專門派人到那家藥舖中將帶有文字的「龍骨」以每字2兩銀子的高價全數買下來。至此,舉世聞名的甲骨文就在這一純屬偶然的機會中重見天日了。
王懿榮真是第一個發現甲骨文的人嗎?有的學者根據那個雅趣的故事認定王懿榮就是甲骨文的最早發現者。王守信在1981年出版的《建國以來甲骨文研究》一書明確表示:「王懿榮不僅第一個發現了甲骨文,而且還首先將其時代斷為商代」。吳浩坤和潘悠在所著《中國甲骨文史》中也持此說。他們認為,說王懿榮吃中藥偶然發現了甲骨文雖是傳聞,但「王懿榮首先認識甲骨文,這一點該是無可懷疑的。至於他怎樣認出甲骨文的,那是次要的問題」。另外,還有學者認為是王懿榮和劉鍔共同發現的。汐翁1931年在《華北日報.華北畫報
》發表的《龜甲文》中寫道。王懿榮抓了藥回家,他的好友劉鍔(即《老殘游記》的作者,也是著名金石學家)從藥裡發現了甲骨文後告訴了王。但根據是什麼,汐翁未作任何交待。
對於王懿榮患病吃中藥偶然發現甲骨文的說法有的學者提出了種種疑問。疑問之一是北京菜市口在清朝光緒年間不曾有過達仁堂中藥舖。疑問之二是中藥舖的「龍骨」向來搗碎才出售,何來整塊「龍骨」。疑問之三是當年帶字的「龍骨」藥舖壓根兒不收購,只有將字跡刮去的龍骨才收購。因此,所謂王懿榮吃中藥偶然發現甲骨文的說法不能成立,僅僅是傳聞而已。
另一部分學者則明確提出有字的甲骨文最初是由河南安陽(安陽乃是殷代後期的首都所在地)小屯村附近的農民發現的,其時間要早於王懿榮。羅振玉在1912年所撰《洹洛訪古游記》中收錄其弟當年到小屯村調查的一份記錄說:「此地埋藏龜骨,前三十餘年已發現,不自今日始也。謂某年某姓犁田,忽有數骨片隨土翻起,視之,上有刻畫,且有作殷色者(即塗朱者),不知為何物。北方土中,埋藏物多,每耕耘,或見稍奇之物,隨即其處掘之,往往得銅器、古泉、古鏡等。得善價……且古骨研末,又愈刀創,故藥舖購之,一斤才得數錢。骨之堅者,又購以刻物。鄉人農暇,隨地發掘、所得甚顆,揀大者售之。購者或不取刻文,則以鏟削之而售。」這份記錄表明。小屯村農民早在1899年以前就發現了甲骨文。王襄於1935年發表的《簠室殷室》也斷定在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以前,甲骨文就被小屯村農民發現。范毓周在1986所著《甲骨文》一書中也贊同此說。並指出小屯村農民開始並不知道它的真正價值,只是把它視為帶字的「龍骨」。大約到了1898年,「龍骨」才引起了古董商人的重視。當時有個叫范維卿的古董商在收購過程中注意到了小屯村農民挖出的「龍骨」,遂將此事告訴了天津的窮秀才孟定生和王襄。孟、王二人認為這是一種古代的契刻文字,孟定生還進一步猜測可能是古代的簡策。到第2年秋,范又將一些刻字「龍骨」帶到北京送給王懿榮,王初步斷定這是一種刻有古代文字的「龜版」,並出高價購買收藏。
如人所知,甲骨文是商代的遺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然而,是誰最早作出這種判斷,學者們的說法卻不盡相同。有的說是王懿榮。王漢章於1933年在《古董錄》中指出,王懿榮「細為考訂,始知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則確在篆籀之前」。王守信也明確表示,王懿榮是「第一個將其(即甲骨文)時代斷為商代的」。
有的說是劉鍔。因為他在1903年著錄的《鐵雲藏龜》一書的自序中明確斷定所錄裁龜是「殷人刀筆文字」。
有的說是王懿榮和劉鍔共同認定甲骨文系商代遺物。汐翁就持此說。他指出,王懿榮1899年發現甲骨文時,劉鍔正在北京,經他倆仔細鑒定和研究,認定刻字「龍骨」為商代文字。
有的說是王襄和孟定生,其依據是,1898年人有位古董商到天津出售古物時,曾向王、孟請教刻「龍骨」知識,孟定生猜測可能是古代的簡策,促其前往收購。翌年,那位古重商帶著刻字「龍骨」讓王、孟進行鑒定,王、孟遂確定為商代古文字。
還有學者認為是羅振玉。因為羅振玉曾著錄過《殷墟書契》、《殷墟書契奢華》、《鐵雲藏龜之餘》、《殷商占卜文字考》、《殷墟書契考釋》等有關甲骨文的書,可謂一位傑出的甲骨學專家。是他探悉出「甲骨發現之地,乃在安陽縣西北五裡之小屯」,並進一步查考出安陽是殷代後期首都所在地以及甲骨卜辭為「殷室王朝之遺物」的重要判斷。
什麼叫甲骨文?所謂甲,就是龜甲;骨,主要指獸骨。古人迷信,常用甲骨占卜凶吉。占卜以後,往往在甲骨上面寫刻或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這便叫做「甲骨文字」,簡稱為「甲骨文」。這種文字還有其他許多種叫法。如「龜甲文」、「龜版文」、「契文」、「甲骨刻文」。「甲骨刻辭」、「貞卜文」、「卜辭」、」「殷虛書契」等等.但自從陸懋德於1923年發表《甲骨文之歷史及其價值》之後,便約定俗成,多數學者統稱「甲骨文」了。這種文字真實地記錄了中華民族的早期歷史進程,它和古代埃及的紙草文書、巴比倫的泥版文字以及印第安人的瑪雅文字一樣,是整個人類的文化瑰寶。如今,甲骨文學已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
甲骨文雖是我國3000年之前的文字,但人們親眼看到這種古老的文字實物距今卻還不到
100年,而且圍繞著誰是最早的發現者以及何人將其斷定為商代遺物,展開了饒有趣味以至成為一樁尚未了結的遺案。
說到甲骨文的發現,有人或許會不加思索地想起這樣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清朝末年,確切地說是1899年,北京有個叫王懿榮的官員患病,遂清太醫診治。太醫給他開了一張處方,其中一味藥是「龍骨」。王懿榮馬上打發家人到宣武門外菜市口達仁堂購藥。藥拿回家後,王懿榮逐一審視,當他無意間發現「龍骨」上刻有一種和篆文相似的文字時,禁不住大吃一驚。因為,王懿榮是一個造詣頗深的金石學家,他意識到這種文字肯定有價值。於是,尋根剖底,查明來歷,又專門派人到那家藥舖中將帶有文字的「龍骨」以每字2兩銀子的高價全數買下來。至此,舉世聞名的甲骨文就在這一純屬偶然的機會中重見天日了。
王懿榮真是第一個發現甲骨文的人嗎?有的學者根據那個雅趣的故事認定王懿榮就是甲骨文的最早發現者。王守信在1981年出版的《建國以來甲骨文研究》一書明確表示:「王懿榮不僅第一個發現了甲骨文,而且還首先將其時代斷為商代」。吳浩坤和潘悠在所著《中國甲骨文史》中也持此說。他們認為,說王懿榮吃中藥偶然發現了甲骨文雖是傳聞,但「王懿榮首先認識甲骨文,這一點該是無可懷疑的。至於他怎樣認出甲骨文的,那是次要的問題」。另外,還有學者認為是王懿榮和劉鍔共同發現的。汐翁1931年在《華北日報.華北畫報
》發表的《龜甲文》中寫道。王懿榮抓了藥回家,他的好友劉鍔(即《老殘游記》的作者,也是著名金石學家)從藥裡發現了甲骨文後告訴了王。但根據是什麼,汐翁未作任何交待。
對於王懿榮患病吃中藥偶然發現甲骨文的說法有的學者提出了種種疑問。疑問之一是北京菜市口在清朝光緒年間不曾有過達仁堂中藥舖。疑問之二是中藥舖的「龍骨」向來搗碎才出售,何來整塊「龍骨」。疑問之三是當年帶字的「龍骨」藥舖壓根兒不收購,只有將字跡刮去的龍骨才收購。因此,所謂王懿榮吃中藥偶然發現甲骨文的說法不能成立,僅僅是傳聞而已。
另一部分學者則明確提出有字的甲骨文最初是由河南安陽(安陽乃是殷代後期的首都所在地)小屯村附近的農民發現的,其時間要早於王懿榮。羅振玉在1912年所撰《洹洛訪古游記》中收錄其弟當年到小屯村調查的一份記錄說:「此地埋藏龜骨,前三十餘年已發現,不自今日始也。謂某年某姓犁田,忽有數骨片隨土翻起,視之,上有刻畫,且有作殷色者(即塗朱者),不知為何物。北方土中,埋藏物多,每耕耘,或見稍奇之物,隨即其處掘之,往往得銅器、古泉、古鏡等。得善價……且古骨研末,又愈刀創,故藥舖購之,一斤才得數錢。骨之堅者,又購以刻物。鄉人農暇,隨地發掘、所得甚顆,揀大者售之。購者或不取刻文,則以鏟削之而售。」這份記錄表明。小屯村農民早在1899年以前就發現了甲骨文。王襄於1935年發表的《簠室殷室》也斷定在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以前,甲骨文就被小屯村農民發現。范毓周在1986所著《甲骨文》一書中也贊同此說。並指出小屯村農民開始並不知道它的真正價值,只是把它視為帶字的「龍骨」。大約到了1898年,「龍骨」才引起了古董商人的重視。當時有個叫范維卿的古董商在收購過程中注意到了小屯村農民挖出的「龍骨」,遂將此事告訴了天津的窮秀才孟定生和王襄。孟、王二人認為這是一種古代的契刻文字,孟定生還進一步猜測可能是古代的簡策。到第2年秋,范又將一些刻字「龍骨」帶到北京送給王懿榮,王初步斷定這是一種刻有古代文字的「龜版」,並出高價購買收藏。
如人所知,甲骨文是商代的遺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然而,是誰最早作出這種判斷,學者們的說法卻不盡相同。有的說是王懿榮。王漢章於1933年在《古董錄》中指出,王懿榮「細為考訂,始知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則確在篆籀之前」。王守信也明確表示,王懿榮是「第一個將其(即甲骨文)時代斷為商代的」。
有的說是劉鍔。因為他在1903年著錄的《鐵雲藏龜》一書的自序中明確斷定所錄裁龜是「殷人刀筆文字」。
有的說是王懿榮和劉鍔共同認定甲骨文系商代遺物。汐翁就持此說。他指出,王懿榮1899年發現甲骨文時,劉鍔正在北京,經他倆仔細鑒定和研究,認定刻字「龍骨」為商代文字。
有的說是王襄和孟定生,其依據是,1898年人有位古董商到天津出售古物時,曾向王、孟請教刻「龍骨」知識,孟定生猜測可能是古代的簡策,促其前往收購。翌年,那位古重商帶著刻字「龍骨」讓王、孟進行鑒定,王、孟遂確定為商代古文字。
還有學者認為是羅振玉。因為羅振玉曾著錄過《殷墟書契》、《殷墟書契奢華》、《鐵雲藏龜之餘》、《殷商占卜文字考》、《殷墟書契考釋》等有關甲骨文的書,可謂一位傑出的甲骨學專家。是他探悉出「甲骨發現之地,乃在安陽縣西北五裡之小屯」,並進一步查考出安陽是殷代後期首都所在地以及甲骨卜辭為「殷室王朝之遺物」的重要判斷。
春秋時代有哪五霸?
春秋時代有哪五霸?
歷來認為春秋時代的諸侯混戰過程中,出現過五位霸主。他們都一度左右局勢,控制各國,召集盟會,尊王攘夷,成為當時舉足輕重的人物。孟子就曾說。「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孟子.告子》)。商鞅也強調:「(春秋)五霸,不同法而霸」(《商君書.更法》)。《漢書.諸侯王表序》更明確指出;周王室衰,「五霸扶其弱」,足見春秋時代有「五霸」之說,由來已久。
可是這「五霸」具體指哪五個人物呢,各家的意見又十分歧異。綜觀歷史記載,春秋時代曾一度控制局勢,作過霸主的人物計有十位。茲按時間順序,分別略述於下。
一、齊桓公。他多次主持諸侯的盟會,營救被戎狄侵害的刑、衛、燕等國,並對楚國興師問罪。史稱他「一戰帥服三十一國」(《國語.齊語》):「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論語.憲問》),無疑他是春秋時代的首霸。
二、宋襄公。據《春秋.僖公十八年》記,宋襄公曾與曹伯、衛人、邾人伐齊,把齊軍打得大敗,從僖公十九年到二十二年的多次會盟、征伐,《春秋》均列宋襄公為首。可知他在齊桓公死後,做過短時期的霸主。
三、晉文公。他曾率軍平定王室的騷亂,在城濮大敗南方的強敵楚國,主持過多次諸侯的盟會,並有效地抵禦北狄的侵擾,周襄王還親自策命其為「侯伯」(《左傳.值公二十八年》)。他當過霸主是眾所共認的。
四、秦穆公。他曾「大敗晉人,取王官及鄗」,又「益國十二,開地千里」(《史記.秦本紀》)。《韓非子.難二》說:「蹇叔處秦而秦霸」;《新序.雜事三》謂:「秦用由余而霸中國」。可見秦穆公曾稱霸一時。
五、晉襄公。他在殽等地,幾次大敗秦軍,又征衛、討魯,主持會盟;並代楚以救江,抑制楚國的兼併活動。《左傳.昭公三年》雲。「昔文、襄之霸也。」杜預注「晉文公、襄公。」可知晉襄公之霸,史有明文。事實昭然。
六、楚莊王。。他侵伐、宋等國,又進攻陸渾之戎,至周郊向王室問鼎之大小輕重,並在哪大敗晉軍。《韓非子.喻老》記他「勝晉於河雍,合諸侯於宋,遂霸天下」,楚莊王武力強盛,曾稱霸中原是沒有問題的。
七、晉悼公。他采取」和戎狄」的策略,同戎狄相處融洽;又會盟各國,使諸侯聽命;特別是鄭的順服,遏制了楚人勢力的北上。《左傳.成公十八年》明言晉悼公「復霸」。顯然,他繼承了晉文公、襄公的霸業。
八、吳闔閭。他向西攻入楚都郢,向北伐齊又大勝。《呂氏春秋.簡選》稱他「東征至於庳廬,西代至於巴蜀,北迫齊晉,令行中國」。《戰國策.秦策》指明「闔廬為霸」。他當過霸主,事應屬實。
九、吳夫差。他南使越人屈服,北在艾陵戰勝齊軍,西擊敗陳楚,又在黃池會上力挫晉國。《國語.吳語》記這次盟會,「吳國先歃,晉侯亞之」,會後吳王夫差並使人「告勞於周」。他的霸主地位也無可否認。
十、越勾踐。他覆滅吳國,北上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周元王使人「命為伯」。當時越兵橫行江、淮東,「號稱霸王」(《史記.越世家》),《呂氏春秋.順民》說他並吳以後,「二年而霸」,越勾踐稱霸亦載於史冊,事實俱在。
上述十人中,有的說五霸為「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如墨子、荀子;有的說;「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是五霸」,如應劭、趙岐,《白虎通義》記:「五霸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人闔閭」;
《漢書》顏師古注江云:「五霸謂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吳夫差也」。看來,究竟應選擇哪五人作為春秋之「五霸」,還頗費一番斟酌。
歷來認為春秋時代的諸侯混戰過程中,出現過五位霸主。他們都一度左右局勢,控制各國,召集盟會,尊王攘夷,成為當時舉足輕重的人物。孟子就曾說。「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孟子.告子》)。商鞅也強調:「(春秋)五霸,不同法而霸」(《商君書.更法》)。《漢書.諸侯王表序》更明確指出;周王室衰,「五霸扶其弱」,足見春秋時代有「五霸」之說,由來已久。
可是這「五霸」具體指哪五個人物呢,各家的意見又十分歧異。綜觀歷史記載,春秋時代曾一度控制局勢,作過霸主的人物計有十位。茲按時間順序,分別略述於下。
一、齊桓公。他多次主持諸侯的盟會,營救被戎狄侵害的刑、衛、燕等國,並對楚國興師問罪。史稱他「一戰帥服三十一國」(《國語.齊語》):「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論語.憲問》),無疑他是春秋時代的首霸。
二、宋襄公。據《春秋.僖公十八年》記,宋襄公曾與曹伯、衛人、邾人伐齊,把齊軍打得大敗,從僖公十九年到二十二年的多次會盟、征伐,《春秋》均列宋襄公為首。可知他在齊桓公死後,做過短時期的霸主。
三、晉文公。他曾率軍平定王室的騷亂,在城濮大敗南方的強敵楚國,主持過多次諸侯的盟會,並有效地抵禦北狄的侵擾,周襄王還親自策命其為「侯伯」(《左傳.值公二十八年》)。他當過霸主是眾所共認的。
四、秦穆公。他曾「大敗晉人,取王官及鄗」,又「益國十二,開地千里」(《史記.秦本紀》)。《韓非子.難二》說:「蹇叔處秦而秦霸」;《新序.雜事三》謂:「秦用由余而霸中國」。可見秦穆公曾稱霸一時。
五、晉襄公。他在殽等地,幾次大敗秦軍,又征衛、討魯,主持會盟;並代楚以救江,抑制楚國的兼併活動。《左傳.昭公三年》雲。「昔文、襄之霸也。」杜預注「晉文公、襄公。」可知晉襄公之霸,史有明文。事實昭然。
六、楚莊王。。他侵伐、宋等國,又進攻陸渾之戎,至周郊向王室問鼎之大小輕重,並在哪大敗晉軍。《韓非子.喻老》記他「勝晉於河雍,合諸侯於宋,遂霸天下」,楚莊王武力強盛,曾稱霸中原是沒有問題的。
七、晉悼公。他采取」和戎狄」的策略,同戎狄相處融洽;又會盟各國,使諸侯聽命;特別是鄭的順服,遏制了楚人勢力的北上。《左傳.成公十八年》明言晉悼公「復霸」。顯然,他繼承了晉文公、襄公的霸業。
八、吳闔閭。他向西攻入楚都郢,向北伐齊又大勝。《呂氏春秋.簡選》稱他「東征至於庳廬,西代至於巴蜀,北迫齊晉,令行中國」。《戰國策.秦策》指明「闔廬為霸」。他當過霸主,事應屬實。
九、吳夫差。他南使越人屈服,北在艾陵戰勝齊軍,西擊敗陳楚,又在黃池會上力挫晉國。《國語.吳語》記這次盟會,「吳國先歃,晉侯亞之」,會後吳王夫差並使人「告勞於周」。他的霸主地位也無可否認。
十、越勾踐。他覆滅吳國,北上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周元王使人「命為伯」。當時越兵橫行江、淮東,「號稱霸王」(《史記.越世家》),《呂氏春秋.順民》說他並吳以後,「二年而霸」,越勾踐稱霸亦載於史冊,事實俱在。
上述十人中,有的說五霸為「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如墨子、荀子;有的說;「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是五霸」,如應劭、趙岐,《白虎通義》記:「五霸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人闔閭」;
《漢書》顏師古注江云:「五霸謂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吳夫差也」。看來,究竟應選擇哪五人作為春秋之「五霸」,還頗費一番斟酌。
2009年4月12日星期日
孟姜女的故事是怎樣形成的?
孟姜女的故事是怎樣形成的?
孟姜女傳說以故事、歌謠、詩文、戲曲等多種形式在我國廣大地區內流傳,有著久遠的歷史,幾乎家喻戶曉。它與《白蛇傳》、《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一向被稱為中國的四大民間傳說。
相傳孟姜女為秦時人,因丈夫范喜良被迫修築長城,便萬里送寒衣,哭於城下,城為之崩,而丈夫屍骨被發現。孟姜女面對面與秦始皇作斗爭,後投水而死。這一故事,集中反映了民間傳說中忠於愛情、反抗暴政的婦女形象。
孟姜女故事最早見於唐代的《同賢記》,一般認為,故事可能是由《左傳》所載春秋時「杞梁之妻」哭夫崩城故事演化而成,後來以多種文藝形式廣泛流傳於民間。
在我國學術界,最早開始研究孟姜女故事並取得卓越成就的,當首推顧頡剛先生。他用研究歷史學的精神和方法來從事民間文學的研究,寫了3萬多字關於孟姜女的文章。他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一文的發表,距今已有半個多世紀,不失為研究孟姜女故事的重要論著。鐘敬文先生說:「顧先生對孟姜女故事的研究,是『五四』運動後我國新學術(新民間文藝學)上的一顆明珠。」
顧頡剛以為,孟姜女故事「最早見的,是《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傳說,齊將杞梁在莒國戰死;齊侯回來,在郊中遇見杞梁之妻,使吊之。她以為郊中不是弔喪的地方,把他卻去。因此,齊侯到他家吊了。」因此,顧先生以為:「孟姜女即《左傳》上的『杞梁之妻』。」而唐代以來孟姜女故事是春秋時代杞梁之妻故事嬗變而來的。從那以後,顧先生曾提出要寫一本《孟姜女故事考》來結束這一工作。數十年來,他搜集到成百萬字的資料,為寫好文章作準備,可惜後來這個願望未能實現。
不少學者同意顧先生的上述論點。例如鐘敬文先生就認為:「民間傳說,是民間文學(口頭文學)的一種形式。在流傳過程中不斷變化,正是這種文學的重要特點。」「孟姜女這個故事,流傳了2000多年,傳播地區幾乎遍全國,它的變化多姿是必然的。」「孟姜女傳說,由原來的齊國杞梁之妻,逐漸演變,到了隋唐之前,急劇轉變為孟姜女哭倒埋夫屍的萬里長城,正是口頭文學這種規律的表現。」「有些學者頗懷疑顧先生關於唐代以來孟姜女故事是由春秋時代的杞梁妻故事嬗變而來的判斷。關於這點,我倒是同意顧先生的結論的。理由說起來話長,只好待將來有機會時去論述。」鐘先生以為,顧先生早期對孟姜女故事的研究,「雖然從今天看去,它不免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之處,但它像一株大樹,盡管有蟲傷敗葉,乃至枯株,卻並不妨礙它的整體的價值。」(見《孟姜女故事論文集》)列守華先生則以為;「孟姜女故事的演變,經歷了三個階段。關於把梁妻善哭和哭倒城牆的傳說,屬於它的原始形態。《同賢記》中所記孟姜女萬里尋夫,哭倒長城的情節,是它的基本形態。孟姜女與秦始皇面對面斗爭,是它的完成形態。」(同上書)
有的學者不同意顧先生關於唐代以來孟姜女故事是由春秋時杞梁之妻演化而來的說法。
中國學者路工認為,杞梁妻和孟姜女哭倒長城這兩個故事在內容上根本不同,其主人公也有許多差異。「我們沒有理由說孟姜女故事是從《左傳》的杞梁故事發展來的。我們知道形成孟姜女故事的主要原因,是人民經歷了勞役的痛苦。長城從春秋戰國到明代,一直不停止的修建增補,所以每一朝里民間都可能產生像孟姜女這樣的故事。」孟姜女故事「是經過千萬人民集體創作的。」「所以我們研究的時候,不能機械地拿歷史上的人物、事實,對照傳說故事中的人物、事實,以證明『真實不真實』。」(見《孟姜女萬里尋夫集》)
日本學者飯倉昭平一方面承認「孟姜女故事最早的根據見於情秋左氏傳》杞梁之妻」。(載《東京都立大學人文學報》第25號),但這位學者與顧先生的見解不同。他認為把梁妻的傳說與孟姜女教事不同,後者在大前與唐之間才最終形成。六朝在佛教影響下所產生的志怪小說對孟姜女傳說有很大的影響,這位學者與顧頡剛等見解的最大不同,是他指出這一傳說有「北方說」與「南方說」之分。「北方說」指的是敦煌發現的有關資料,「南方說」指的是與唐代《同賢記)相類的作品。(《關於孟姜女》,載1958年8月日本《文學》雜誌)
蘇聯漢學家鮑.李福清在1961年出版的《萬里長城的傳說與中國民間文學的體裁問題》一書中指出:「顧頡剛在分析各種有關孟姜女的作品時,並沒有把民間文學創作與人民的生活聯繫起來。」「顧頡剛認為孟姜女傳說起源於古籍資料,這一結論是不能令人同意的。」「孟姜女傳說事實上是在民間產生的,後來才筆之於書,而由於各種具體的歷史條件,它的情節才發生了變化。」「孟姜女傳說的記錄最早見於唐代的《問賢記》(此書估計是七世紀末到八世紀初的作品)。」「可以認為,孟姜女傳說與武士杞梁之妻的傳說無關。」關於李福清對孟姜女傳說的看法,鐘敬文先生曾有過一段解釋。他說:「兩個月前(指
1981年10月),見到來我國訪問的蘇聯漢學家李福清博士,我告訴他關於顧先生論斷的我的看法。他說他寫作那篇孟姜女論文時,年紀很輕(現在也不過49歲),意思是對問題考慮可能不夠周全。看來,他並不堅持他早年的意見。」(見《孟姜女故事論文集》)
孟姜女故事以多種文藝形式在我國廣為流傳,並為中外學術界所注目,它是我國民間文學的珍品,我們應當從各個方面對它作深入的研究。
孟姜女傳說以故事、歌謠、詩文、戲曲等多種形式在我國廣大地區內流傳,有著久遠的歷史,幾乎家喻戶曉。它與《白蛇傳》、《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一向被稱為中國的四大民間傳說。
相傳孟姜女為秦時人,因丈夫范喜良被迫修築長城,便萬里送寒衣,哭於城下,城為之崩,而丈夫屍骨被發現。孟姜女面對面與秦始皇作斗爭,後投水而死。這一故事,集中反映了民間傳說中忠於愛情、反抗暴政的婦女形象。
孟姜女故事最早見於唐代的《同賢記》,一般認為,故事可能是由《左傳》所載春秋時「杞梁之妻」哭夫崩城故事演化而成,後來以多種文藝形式廣泛流傳於民間。
在我國學術界,最早開始研究孟姜女故事並取得卓越成就的,當首推顧頡剛先生。他用研究歷史學的精神和方法來從事民間文學的研究,寫了3萬多字關於孟姜女的文章。他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一文的發表,距今已有半個多世紀,不失為研究孟姜女故事的重要論著。鐘敬文先生說:「顧先生對孟姜女故事的研究,是『五四』運動後我國新學術(新民間文藝學)上的一顆明珠。」
顧頡剛以為,孟姜女故事「最早見的,是《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傳說,齊將杞梁在莒國戰死;齊侯回來,在郊中遇見杞梁之妻,使吊之。她以為郊中不是弔喪的地方,把他卻去。因此,齊侯到他家吊了。」因此,顧先生以為:「孟姜女即《左傳》上的『杞梁之妻』。」而唐代以來孟姜女故事是春秋時代杞梁之妻故事嬗變而來的。從那以後,顧先生曾提出要寫一本《孟姜女故事考》來結束這一工作。數十年來,他搜集到成百萬字的資料,為寫好文章作準備,可惜後來這個願望未能實現。
不少學者同意顧先生的上述論點。例如鐘敬文先生就認為:「民間傳說,是民間文學(口頭文學)的一種形式。在流傳過程中不斷變化,正是這種文學的重要特點。」「孟姜女這個故事,流傳了2000多年,傳播地區幾乎遍全國,它的變化多姿是必然的。」「孟姜女傳說,由原來的齊國杞梁之妻,逐漸演變,到了隋唐之前,急劇轉變為孟姜女哭倒埋夫屍的萬里長城,正是口頭文學這種規律的表現。」「有些學者頗懷疑顧先生關於唐代以來孟姜女故事是由春秋時代的杞梁妻故事嬗變而來的判斷。關於這點,我倒是同意顧先生的結論的。理由說起來話長,只好待將來有機會時去論述。」鐘先生以為,顧先生早期對孟姜女故事的研究,「雖然從今天看去,它不免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之處,但它像一株大樹,盡管有蟲傷敗葉,乃至枯株,卻並不妨礙它的整體的價值。」(見《孟姜女故事論文集》)列守華先生則以為;「孟姜女故事的演變,經歷了三個階段。關於把梁妻善哭和哭倒城牆的傳說,屬於它的原始形態。《同賢記》中所記孟姜女萬里尋夫,哭倒長城的情節,是它的基本形態。孟姜女與秦始皇面對面斗爭,是它的完成形態。」(同上書)
有的學者不同意顧先生關於唐代以來孟姜女故事是由春秋時杞梁之妻演化而來的說法。
中國學者路工認為,杞梁妻和孟姜女哭倒長城這兩個故事在內容上根本不同,其主人公也有許多差異。「我們沒有理由說孟姜女故事是從《左傳》的杞梁故事發展來的。我們知道形成孟姜女故事的主要原因,是人民經歷了勞役的痛苦。長城從春秋戰國到明代,一直不停止的修建增補,所以每一朝里民間都可能產生像孟姜女這樣的故事。」孟姜女故事「是經過千萬人民集體創作的。」「所以我們研究的時候,不能機械地拿歷史上的人物、事實,對照傳說故事中的人物、事實,以證明『真實不真實』。」(見《孟姜女萬里尋夫集》)
日本學者飯倉昭平一方面承認「孟姜女故事最早的根據見於情秋左氏傳》杞梁之妻」。(載《東京都立大學人文學報》第25號),但這位學者與顧先生的見解不同。他認為把梁妻的傳說與孟姜女教事不同,後者在大前與唐之間才最終形成。六朝在佛教影響下所產生的志怪小說對孟姜女傳說有很大的影響,這位學者與顧頡剛等見解的最大不同,是他指出這一傳說有「北方說」與「南方說」之分。「北方說」指的是敦煌發現的有關資料,「南方說」指的是與唐代《同賢記)相類的作品。(《關於孟姜女》,載1958年8月日本《文學》雜誌)
蘇聯漢學家鮑.李福清在1961年出版的《萬里長城的傳說與中國民間文學的體裁問題》一書中指出:「顧頡剛在分析各種有關孟姜女的作品時,並沒有把民間文學創作與人民的生活聯繫起來。」「顧頡剛認為孟姜女傳說起源於古籍資料,這一結論是不能令人同意的。」「孟姜女傳說事實上是在民間產生的,後來才筆之於書,而由於各種具體的歷史條件,它的情節才發生了變化。」「孟姜女傳說的記錄最早見於唐代的《問賢記》(此書估計是七世紀末到八世紀初的作品)。」「可以認為,孟姜女傳說與武士杞梁之妻的傳說無關。」關於李福清對孟姜女傳說的看法,鐘敬文先生曾有過一段解釋。他說:「兩個月前(指
1981年10月),見到來我國訪問的蘇聯漢學家李福清博士,我告訴他關於顧先生論斷的我的看法。他說他寫作那篇孟姜女論文時,年紀很輕(現在也不過49歲),意思是對問題考慮可能不夠周全。看來,他並不堅持他早年的意見。」(見《孟姜女故事論文集》)
孟姜女故事以多種文藝形式在我國廣為流傳,並為中外學術界所注目,它是我國民間文學的珍品,我們應當從各個方面對它作深入的研究。
歷史上有無西施其人及其歸宿如何?
歷史上有無西施其人及其歸宿如何?
西施是我國古進時候一位絕代佳人,她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西施原名夷光,是戰國時代越國苧羅山施姓樵夫的女兒,因家住西村,所以叫西施。她長得紅顏花貌,芙蓉之姿。
當時,吳王夫差為報殺爻之仇,領兵打進了越國。越軍被打敗,越王勾踐作了戰俘,越國大夫范蠡作為人質跟隨越王夫婦到吳國做奴隸。三年以後,吳王夫差放回了勾踐夫婦和范蠡,勾踐回國以後,臥薪嘗膽,准備十年生聚,力圖報仇雪恥。他采用范蠡所獻美人計,把西施獻給吳王夫差。西施憑她傾國傾城之貌和高超的琴棋歌舞,致使吳王日日深宮醉不醒,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在她的內應下,勾踐終於滅吳復國。
歷來,由於在評書、文學作品、民間傳說及戲劇中,把西施作為愛國愛民、勤勞樸實、美麗動人的古代婦女形象廣為傳頌。特別是把西施塑造成春秋末期吳越關係史上起過重大作用的一位女性加以渲染後,西施的優美傳說在民間更是世代流傳不衰。
但是,近年來,有些史學工作者撰文認為,歷史上實無西施其人,他們的依據:在先秦諸子著作中就已屢見「西施」之說。如《管子.小稱》篇中就載有「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該書作者管仲系春秋初期人,可見,「西施」至少比勾踐早出生200多年,管仲怎麼能夠說到200多年後的西施呢?又據《莊子.齊物論》云:「故為為是舉莛與楹,歷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從司馬彪注文看來,這個「西施」又比吳越交戰早
100多年。據此,「西施」一詞是古代對美女的艷稱,並非專指某一個人,漂亮女子都可稱為西施,如樂府中多處出現的「羅敷」一樣。先秦諸子之後,賈誼《新書.勸學篇》、劉向《說苑.尊賢篇》、陸賈《新語》以及《淮南子》中雖然也都提及西施,但僅僅把她作為一個美女的形象,而且多與毛嬙雙雙併出,一點也看不出西施與吳越兩國的政事有什麼糾葛。
那麼在吳越交戰中是否也有個「西施」呢?《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與《貨殖列傳》都提到范,但沒有講起西施,更不用說她與范蠡有什麼關係。西漢人的著作中出現西施,但也未涉及西施參與吳越交戰之事。如賈誼《新書.勸學篇》「夫以西施而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到了東漢,才有勾踐報仇用美人計的記載,袁康的《越絕書》云:「越乃飾美女西施、鄭旦,使大夫種獻之於吳王……」《吳越
春秋.勾踐陰謀外傳》文種陳述破吳謀略,第四就是「遣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於是勾踐「使相者國中,得苧羅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縠,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西施身吳心越,為越國雪恥滅吳作出了卓越貢獻的故事,主要是根據袁康的《越絕書》的記載逐步演變而來的。
用史學的眼光看,一個國家的興亡,自有它歷史的必然性,有它深刻的經濟、政治、軍事、外交原因,不是一兩個人能左右得了的。
對西施的結局,歷來也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西施後來被投水殺身,這種說法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墨子.親士》篇,其中說:「西施之沈,其美也。」(「沉」,古作「沈」)這句話的意思說西施是被沉於水中的,她的死是因為她的美麗。《修文御覽》轉引東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這裡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鴟夷」,就是皮袋。這句話的意思是,吳國滅亡後,越王把西施裝在皮袋裡沉到江裡去了。
唐朝詩人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
另一詩人皮日休也有詩題《館娃宮懷古》共五絕,第五首是:「響屜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
從這兩首詩可以知道,唐代也流傳過西施被沉於水的說法,可是都沒有談到西施與范蠡有什麼關係。
另一種說法是,西施跟隨范蠡歸隱於五湖。《越絕書》有這樣的記載:「吳之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詩人杜牧在所作《杜娘詩》中有句云:「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這裡的「鴟夷」不作皮袋解釋,而指的是范蠡。《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范蠡亡吳後,「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因為有范蠡泛於江湖的傳說,或許是後人不忍這位絕代佳人遭到如此可悲的結局,就流傳出西施和范蠡皆隱五湖的美滿姻緣的故事,以寄托對他們的同情。
上海前幾年出版的《辭海》(修訂本)也這樣說:「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國苧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范蠡偕入五湖」。並沒有提到她被沉於水的傳說,大概也是願意西施有一個完美的歸宿吧。
總之,歷史上有無西施其人,以及她的結局如何,尚待史學界進一步去探索。
西施是我國古進時候一位絕代佳人,她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西施原名夷光,是戰國時代越國苧羅山施姓樵夫的女兒,因家住西村,所以叫西施。她長得紅顏花貌,芙蓉之姿。
當時,吳王夫差為報殺爻之仇,領兵打進了越國。越軍被打敗,越王勾踐作了戰俘,越國大夫范蠡作為人質跟隨越王夫婦到吳國做奴隸。三年以後,吳王夫差放回了勾踐夫婦和范蠡,勾踐回國以後,臥薪嘗膽,准備十年生聚,力圖報仇雪恥。他采用范蠡所獻美人計,把西施獻給吳王夫差。西施憑她傾國傾城之貌和高超的琴棋歌舞,致使吳王日日深宮醉不醒,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在她的內應下,勾踐終於滅吳復國。
歷來,由於在評書、文學作品、民間傳說及戲劇中,把西施作為愛國愛民、勤勞樸實、美麗動人的古代婦女形象廣為傳頌。特別是把西施塑造成春秋末期吳越關係史上起過重大作用的一位女性加以渲染後,西施的優美傳說在民間更是世代流傳不衰。
但是,近年來,有些史學工作者撰文認為,歷史上實無西施其人,他們的依據:在先秦諸子著作中就已屢見「西施」之說。如《管子.小稱》篇中就載有「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該書作者管仲系春秋初期人,可見,「西施」至少比勾踐早出生200多年,管仲怎麼能夠說到200多年後的西施呢?又據《莊子.齊物論》云:「故為為是舉莛與楹,歷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從司馬彪注文看來,這個「西施」又比吳越交戰早
100多年。據此,「西施」一詞是古代對美女的艷稱,並非專指某一個人,漂亮女子都可稱為西施,如樂府中多處出現的「羅敷」一樣。先秦諸子之後,賈誼《新書.勸學篇》、劉向《說苑.尊賢篇》、陸賈《新語》以及《淮南子》中雖然也都提及西施,但僅僅把她作為一個美女的形象,而且多與毛嬙雙雙併出,一點也看不出西施與吳越兩國的政事有什麼糾葛。
那麼在吳越交戰中是否也有個「西施」呢?《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與《貨殖列傳》都提到范,但沒有講起西施,更不用說她與范蠡有什麼關係。西漢人的著作中出現西施,但也未涉及西施參與吳越交戰之事。如賈誼《新書.勸學篇》「夫以西施而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到了東漢,才有勾踐報仇用美人計的記載,袁康的《越絕書》云:「越乃飾美女西施、鄭旦,使大夫種獻之於吳王……」《吳越
春秋.勾踐陰謀外傳》文種陳述破吳謀略,第四就是「遣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於是勾踐「使相者國中,得苧羅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縠,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西施身吳心越,為越國雪恥滅吳作出了卓越貢獻的故事,主要是根據袁康的《越絕書》的記載逐步演變而來的。
用史學的眼光看,一個國家的興亡,自有它歷史的必然性,有它深刻的經濟、政治、軍事、外交原因,不是一兩個人能左右得了的。
對西施的結局,歷來也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西施後來被投水殺身,這種說法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墨子.親士》篇,其中說:「西施之沈,其美也。」(「沉」,古作「沈」)這句話的意思說西施是被沉於水中的,她的死是因為她的美麗。《修文御覽》轉引東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這裡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鴟夷」,就是皮袋。這句話的意思是,吳國滅亡後,越王把西施裝在皮袋裡沉到江裡去了。
唐朝詩人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
另一詩人皮日休也有詩題《館娃宮懷古》共五絕,第五首是:「響屜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
從這兩首詩可以知道,唐代也流傳過西施被沉於水的說法,可是都沒有談到西施與范蠡有什麼關係。
另一種說法是,西施跟隨范蠡歸隱於五湖。《越絕書》有這樣的記載:「吳之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詩人杜牧在所作《杜娘詩》中有句云:「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這裡的「鴟夷」不作皮袋解釋,而指的是范蠡。《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范蠡亡吳後,「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因為有范蠡泛於江湖的傳說,或許是後人不忍這位絕代佳人遭到如此可悲的結局,就流傳出西施和范蠡皆隱五湖的美滿姻緣的故事,以寄托對他們的同情。
上海前幾年出版的《辭海》(修訂本)也這樣說:「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國苧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范蠡偕入五湖」。並沒有提到她被沉於水的傳說,大概也是願意西施有一個完美的歸宿吧。
總之,歷史上有無西施其人,以及她的結局如何,尚待史學界進一步去探索。
「北京猿人」化石下落如何?
「北京猿人」化石下落如何?
1929年12月2日,一個考古學上的新發現震動了全世界:中國考古學家裴文中教授等,在北京郊區周口店,發掘出一個完整的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隨後還發現了「北京人」制作的石器、骨器和用火的遺跡。
北京猿人是古老的人類祖先之一。他們生活在五六十萬年前的周口店一帶,猿人洞是他們的家。北京猿人化石的發掘經歷了曲折的過程,凝結著中外人類學家的心血。本世紀20年代,人們在周口店開採石灰石,不時挖掘出「龍骨」。有一次挖掘到了一顆似人的牙齒化石;經北京協和醫院解剖系主任步達生研究後,認為是古代人類的化石,它代表著一個新的種屬,定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他預言,周口店的山洞,是中國猿人的故鄉,蘊藏著他們的化石。
1928年,北京大學年輕的畢業生裴文中來到周口店參加挖掘工作。次年12月下午四時,太陽已經下山,山洞中一片昏暗,他在昏
黃的燈光中發現了一顆猿人的頭骨,興奮在送到北京地質所。
中國人發現了北京猿人的消息,就像一聲春雷,使那些被傳統偏見束縛得緊緊的學者們不得不承認:在人類歷史的黎明時代,從體質形態、文化性質和社會組織等方面,的確有過「直立人」階段,他既是「南猿」的後代,又是包括現代人在內的「智人」的祖先,是從猴到人進化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然而,在今天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人們卻見不到這個頭蓋骨,台灣的「歷史博物館」。也只有一具由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贈送的複製品,那麼「北京人」化石的真品到哪裡去了呢?
周口店發現的人類化石(包括1936年10月至11月,賈蘭坡又從周口店挖掘
到了不北京猿人的化石在內)。原都一直保存在北京協和醫院B樓解剖室的保險箱內,由著名瑞典人類學家魏敦瑞加以研究。1941年,珍珠港事件發生前不久,日美關係相當緊張,美國駐華大使館勸告美僑離華。協和醫院也缺乏安全感。魏敦瑞為了取得美國國籍和到紐約美國自然博物館繼續他的研究
工作,也決定去
美國,當時,為了這批標本的安全,他希望把主權屬於中國的人類化石也運去美國保存。但由於種種原因,化石沒有啟運。大約在珍珠港事件(1941年12月8日)前三個星期的一天,協和醫院總務長博文突然通知將化石秘密裝箱,北京猿人的五個頭蓋骨,以及頭骨碎片十五塊,下頜骨十四塊,鎖骨、腕骨、大腿骨、上臂骨一百四十七塊,全部用擦顯微鏡頭的細棉紙包好。裹上藥棉,再包上粉連紙,外邊捆上細紗布、棉花,裝入兩只大木箱,運到美國大使館,准備隨美國海軍陸戰隊運到美國。12月5日早晨,「北京人」貼闐「高級機密」的標籤,搭乘美國海軍專用火車,在幾名士兵的「護送」下運出北京,准備到秦皇島轉乘「哈立遜總統號」郵船運往美國。然而兩天以後,當軍用火車尚未到達秦皇島時,日軍偷襲了珍珠港,日美已成正式交戰國。在華日軍很快截獲並搶奪了美國的這輛軍用火車。從此以後,這批極其珍貴的化石就無影無蹤了。
這一驚人的丟失案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強烈反響,當時,不僅日本人在找,美國人也在找。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於當時中國政府的要求,美國遠東司令部「處理侵略財務小組」曾向日本方面探查「北京人」情況,沒有結果。1956年有人找過當年美國在華海軍上校亞休斯特,這位上校雖然承認當時的北平協和醫院院長侯頓確實曾把「北京人「交給他。但對其下落究竟在何處,卻未作進一步的說明。1972年,美國」希臘古物基金會「主席賈納斯在訪問北京回國後,立即登報懸賞:「找到北京猿人化石者賞金五千」,後來又將賞金增加到五十萬美元。據說賈納斯的懸賞一出,曾接到不少電話和信件,報告線索,有一個女人甚至說「北京人」就在她家裡,是她的丈夫在中國服役時帶回的。同年7
月的一天中午,賈納斯同這個女人見了面,女人拿出裝有化石的箱子照片,箱子上的中文字還依稀可見。但在他們談話時,女人發現有人拍照,十分驚慌,匆匆道別之後急忙離去。賈納斯登報與這位婦女再次相約,他打電話拒絕了,卻又向賈納斯提供了一張化石的照片,美國的人類學權威夏皮諾博士在看了照片後就:「照片上的頭顱化石和北京猿人一模一樣,一經目擊我立刻就能分辨「。但是,那位的女人卻無影無蹤了。那麼,「北京人」化石究竟是怎麼失蹤的?有一種說法是日本人把所有從火車上裝上駁船,准備裝到一艘開往天津的貨船上去。不幸,駁船翻掉了,「北京人」化石沉到海底了。另一種說法認為劫火車的日本人不懂得這些化石的價值,或許把它們當破爛扔掉,或許把它們當作「龍骨」賣給中國商人,而果真如此,則它們
早就被研成粉未當作藥品了。還有一種說法,郵船被日軍俘虜,化石被日軍截留,後來幾經易手,終於下落不明,它很可能秘藏在日本民間。
不久前,中國人類學家周國興根據多年調查,發現了一條新的線索,珍珠港事件爆發前夕,一個衛兵地美國海軍陸戰隊總部和美國使館相通的便門口,看到了兩個人抬了一箱東西,埋在大使館後院內。他推測,這一箱東西很可能是北京猿人化石。周國興已找到這個地方,但上面已蓋有房屋,無法試掘。如果埋藏的這一箱東西果真是周國興所說的,那麼失蹤了四十多年的北京猿人化石將會安然無恙地重新出現在世界上。
總之,直到目前,北京猿人的下落仍是個謎。
1929年12月2日,一個考古學上的新發現震動了全世界:中國考古學家裴文中教授等,在北京郊區周口店,發掘出一個完整的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隨後還發現了「北京人」制作的石器、骨器和用火的遺跡。
北京猿人是古老的人類祖先之一。他們生活在五六十萬年前的周口店一帶,猿人洞是他們的家。北京猿人化石的發掘經歷了曲折的過程,凝結著中外人類學家的心血。本世紀20年代,人們在周口店開採石灰石,不時挖掘出「龍骨」。有一次挖掘到了一顆似人的牙齒化石;經北京協和醫院解剖系主任步達生研究後,認為是古代人類的化石,它代表著一個新的種屬,定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他預言,周口店的山洞,是中國猿人的故鄉,蘊藏著他們的化石。
1928年,北京大學年輕的畢業生裴文中來到周口店參加挖掘工作。次年12月下午四時,太陽已經下山,山洞中一片昏暗,他在昏
黃的燈光中發現了一顆猿人的頭骨,興奮在送到北京地質所。
中國人發現了北京猿人的消息,就像一聲春雷,使那些被傳統偏見束縛得緊緊的學者們不得不承認:在人類歷史的黎明時代,從體質形態、文化性質和社會組織等方面,的確有過「直立人」階段,他既是「南猿」的後代,又是包括現代人在內的「智人」的祖先,是從猴到人進化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然而,在今天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人們卻見不到這個頭蓋骨,台灣的「歷史博物館」。也只有一具由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贈送的複製品,那麼「北京人」化石的真品到哪裡去了呢?
周口店發現的人類化石(包括1936年10月至11月,賈蘭坡又從周口店挖掘
到了不北京猿人的化石在內)。原都一直保存在北京協和醫院B樓解剖室的保險箱內,由著名瑞典人類學家魏敦瑞加以研究。1941年,珍珠港事件發生前不久,日美關係相當緊張,美國駐華大使館勸告美僑離華。協和醫院也缺乏安全感。魏敦瑞為了取得美國國籍和到紐約美國自然博物館繼續他的研究
工作,也決定去
美國,當時,為了這批標本的安全,他希望把主權屬於中國的人類化石也運去美國保存。但由於種種原因,化石沒有啟運。大約在珍珠港事件(1941年12月8日)前三個星期的一天,協和醫院總務長博文突然通知將化石秘密裝箱,北京猿人的五個頭蓋骨,以及頭骨碎片十五塊,下頜骨十四塊,鎖骨、腕骨、大腿骨、上臂骨一百四十七塊,全部用擦顯微鏡頭的細棉紙包好。裹上藥棉,再包上粉連紙,外邊捆上細紗布、棉花,裝入兩只大木箱,運到美國大使館,准備隨美國海軍陸戰隊運到美國。12月5日早晨,「北京人」貼闐「高級機密」的標籤,搭乘美國海軍專用火車,在幾名士兵的「護送」下運出北京,准備到秦皇島轉乘「哈立遜總統號」郵船運往美國。然而兩天以後,當軍用火車尚未到達秦皇島時,日軍偷襲了珍珠港,日美已成正式交戰國。在華日軍很快截獲並搶奪了美國的這輛軍用火車。從此以後,這批極其珍貴的化石就無影無蹤了。
這一驚人的丟失案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強烈反響,當時,不僅日本人在找,美國人也在找。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於當時中國政府的要求,美國遠東司令部「處理侵略財務小組」曾向日本方面探查「北京人」情況,沒有結果。1956年有人找過當年美國在華海軍上校亞休斯特,這位上校雖然承認當時的北平協和醫院院長侯頓確實曾把「北京人「交給他。但對其下落究竟在何處,卻未作進一步的說明。1972年,美國」希臘古物基金會「主席賈納斯在訪問北京回國後,立即登報懸賞:「找到北京猿人化石者賞金五千」,後來又將賞金增加到五十萬美元。據說賈納斯的懸賞一出,曾接到不少電話和信件,報告線索,有一個女人甚至說「北京人」就在她家裡,是她的丈夫在中國服役時帶回的。同年7
月的一天中午,賈納斯同這個女人見了面,女人拿出裝有化石的箱子照片,箱子上的中文字還依稀可見。但在他們談話時,女人發現有人拍照,十分驚慌,匆匆道別之後急忙離去。賈納斯登報與這位婦女再次相約,他打電話拒絕了,卻又向賈納斯提供了一張化石的照片,美國的人類學權威夏皮諾博士在看了照片後就:「照片上的頭顱化石和北京猿人一模一樣,一經目擊我立刻就能分辨「。但是,那位的女人卻無影無蹤了。那麼,「北京人」化石究竟是怎麼失蹤的?有一種說法是日本人把所有從火車上裝上駁船,准備裝到一艘開往天津的貨船上去。不幸,駁船翻掉了,「北京人」化石沉到海底了。另一種說法認為劫火車的日本人不懂得這些化石的價值,或許把它們當破爛扔掉,或許把它們當作「龍骨」賣給中國商人,而果真如此,則它們
早就被研成粉未當作藥品了。還有一種說法,郵船被日軍俘虜,化石被日軍截留,後來幾經易手,終於下落不明,它很可能秘藏在日本民間。
不久前,中國人類學家周國興根據多年調查,發現了一條新的線索,珍珠港事件爆發前夕,一個衛兵地美國海軍陸戰隊總部和美國使館相通的便門口,看到了兩個人抬了一箱東西,埋在大使館後院內。他推測,這一箱東西很可能是北京猿人化石。周國興已找到這個地方,但上面已蓋有房屋,無法試掘。如果埋藏的這一箱東西果真是周國興所說的,那麼失蹤了四十多年的北京猿人化石將會安然無恙地重新出現在世界上。
總之,直到目前,北京猿人的下落仍是個謎。
真的有地獄嗎 ?
真的有地獄嗎 ?
問一個唯物主義者,到底有沒有地獄?他也許會告訴你沒有;問一位基督教信徒,他會說有;問一位信仰佛教的人,他也會說有地獄;你問一位藏民,真的有地獄嗎?藏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肯定有地獄;說有,誰也沒有辦法拿出無可辯駁的證據來說服反方;說沒有,也缺少一個全面而有道理的解釋。也許有人說,誰也沒見過地獄,誰也沒去過,單憑一些推理不能證明有地獄,但沒有見過的東西並不代表它不存在。比如說,人的祖先你見過嗎?你自己的身體裏面存在的心你見過嗎?有人去過崗底斯山的裏面嗎?人沒有見過的東西和沒有去過的地方有很多,而且人類肉眼看不到的東西也有很多很多,所以雖然沒人見過,沒人去過,但不能代表沒有。
我個人認為一定有地獄和天堂,有何證據呢?我沒有物質上的東西來證明,但可以用精神的感受來證明。首先問問你有沒有快樂和痛苦之分?另外有沒有煩惱和解脫、戰爭與和平、恐懼與安祥、惡劣的環境和優美的環境之分。如果你有這樣的感受,就一定有地獄和天堂。若你說沒有這些感覺,那我也就沒法說服你了。
我們有時在電視裏看到,有些地方的人民在優美的環境裏,享受快樂的生活,就像是人間的天堂,突然間,恐怖組織襲擊善良的人民,破壞了優美的環境,燒殺搶奪的時候,那些的場面就像人間的地獄,你感覺到了什麼樣的滋味?佛也沒有說過天堂和地獄不在世界以外,它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天堂和地獄就在這個世界,而且就在自己的心中。恐怖組織與殺害他人的人就是魔鬼,這些人比歷史記載的魔鬼還恐怖。所以說魔和神,天堂和地獄,好和壞,快樂和痛苦都在自己的心中。
佛教和其他宗教對地獄的觀念完全不同。有些宗教認為天堂和地獄是永恆不變的,但佛教不認為天堂和地獄是永恆不變的。
從佛教的觀點看,嗔恨、貪欲、愚癡三種毒火燒掉自己的良心,傷害他人,造成墮入地獄的罪孽,才能墮入地獄。已墮入地獄的人,只要以他的善業功德或過去世的功德一樣可以獲得解脫的,地獄之門不是永遠緊鎖的,那是暫時接受懲罰的地方,沒有理由使他們永久在地獄中受苦。地藏王菩薩就是發了大願,在地獄中度化眾生的菩薩,除非犯了五無間罪的人,是很難從地獄中出來的。
佛還告訴我們,天堂和地獄不在世界以外,就在這個世界。天堂和地獄只是一個名詞,是暫時的居所,就像犯了罪要在監獄裏服刑一樣,但地獄的痛苦要比監獄的痛苦大成千上萬倍。天堂是善業因緣而來的暫時居所,所以有光明和快樂。地獄是惡業因緣而來的暫時居所,所以痛苦且灰暗。只要我們相信因果,積累善因,不種惡因,就能避免地獄的痛苦。
問一個唯物主義者,到底有沒有地獄?他也許會告訴你沒有;問一位基督教信徒,他會說有;問一位信仰佛教的人,他也會說有地獄;你問一位藏民,真的有地獄嗎?藏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肯定有地獄;說有,誰也沒有辦法拿出無可辯駁的證據來說服反方;說沒有,也缺少一個全面而有道理的解釋。也許有人說,誰也沒見過地獄,誰也沒去過,單憑一些推理不能證明有地獄,但沒有見過的東西並不代表它不存在。比如說,人的祖先你見過嗎?你自己的身體裏面存在的心你見過嗎?有人去過崗底斯山的裏面嗎?人沒有見過的東西和沒有去過的地方有很多,而且人類肉眼看不到的東西也有很多很多,所以雖然沒人見過,沒人去過,但不能代表沒有。
我個人認為一定有地獄和天堂,有何證據呢?我沒有物質上的東西來證明,但可以用精神的感受來證明。首先問問你有沒有快樂和痛苦之分?另外有沒有煩惱和解脫、戰爭與和平、恐懼與安祥、惡劣的環境和優美的環境之分。如果你有這樣的感受,就一定有地獄和天堂。若你說沒有這些感覺,那我也就沒法說服你了。
我們有時在電視裏看到,有些地方的人民在優美的環境裏,享受快樂的生活,就像是人間的天堂,突然間,恐怖組織襲擊善良的人民,破壞了優美的環境,燒殺搶奪的時候,那些的場面就像人間的地獄,你感覺到了什麼樣的滋味?佛也沒有說過天堂和地獄不在世界以外,它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天堂和地獄就在這個世界,而且就在自己的心中。恐怖組織與殺害他人的人就是魔鬼,這些人比歷史記載的魔鬼還恐怖。所以說魔和神,天堂和地獄,好和壞,快樂和痛苦都在自己的心中。
佛教和其他宗教對地獄的觀念完全不同。有些宗教認為天堂和地獄是永恆不變的,但佛教不認為天堂和地獄是永恆不變的。
從佛教的觀點看,嗔恨、貪欲、愚癡三種毒火燒掉自己的良心,傷害他人,造成墮入地獄的罪孽,才能墮入地獄。已墮入地獄的人,只要以他的善業功德或過去世的功德一樣可以獲得解脫的,地獄之門不是永遠緊鎖的,那是暫時接受懲罰的地方,沒有理由使他們永久在地獄中受苦。地藏王菩薩就是發了大願,在地獄中度化眾生的菩薩,除非犯了五無間罪的人,是很難從地獄中出來的。
佛還告訴我們,天堂和地獄不在世界以外,就在這個世界。天堂和地獄只是一個名詞,是暫時的居所,就像犯了罪要在監獄裏服刑一樣,但地獄的痛苦要比監獄的痛苦大成千上萬倍。天堂是善業因緣而來的暫時居所,所以有光明和快樂。地獄是惡業因緣而來的暫時居所,所以痛苦且灰暗。只要我們相信因果,積累善因,不種惡因,就能避免地獄的痛苦。
2009年4月7日星期二
訂閱:
文章 (Atom)